2024展覽單元-國寶碑林‧唐代書法大觀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回首前世今生

♦唐末至後梁開平三年(909),韓建、劉鄩先後遷移石經的行動是西安碑林史的重要源頭。

♦北宋元祐二年(1087),呂大忠將唐石經及唐宋碑刻遷置於「府學之北墉」,以較為獨立的建築群落構成西安碑林的初步樣貌。北宋崇寧二年(1103),虞策復將孔廟、府學和碑林一起遷至「府城之東南隅」,由此西安碑林形成了以保護歷代碑刻為目的的特定場所。

♦金元時期,來自北方草原的統治者並未忽視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傳承,他們採取維修建築、保護收藏等系列措施,使西安碑林得以很好的延續下來。

♦明清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雖然嘉靖三十四年(1556)的關中大地震對碑林藏石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及時的整修工作讓西安碑林重獲新生。

♦乾嘉考據之學的興盛,給曾經黯淡的金石學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也讓西安碑林迅速壯大,當時在地方士紳的積極倡導和廣泛搜羅下,整修工作日趨頻繁,關中遺存的歷代碑刻陸續集中到碑林保存,使碑林藏石的數量和種類大幅度增加。

♦嘉慶之後,西安碑林遂以「石刻淵藪之所」名聞天下。

單元主展品

1912年,陝西省立圖書館代管碑林,後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和陝西省政府共同出資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

1936年,于右任先生捐贈「鴛鴦七誌齋藏石」及《熹平石經》殘石全部入藏碑林(註)。

1938年,西安碑林管理委員會成立。

1944年,以西安碑林和孔廟為基礎成立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1955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改名為陝西省博物館,仍以西安碑林為博物館館址。

1961年,西安碑林成為大陸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90年代初,陝西省博物館完成歷史使命,館藏石刻類文物、古籍、圖書等留原址保存;其他文物則移交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陳列。

1993年,以西安碑林為主體的原館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9年,碑林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

單元主展品

開成石經

刻製時代: 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並於開成二年(837年)刊刻完成 規 格: 共114塊碑石、共228面,每石高216厘

碑文詳細介紹...

前瞻未來

2017年起,西安碑林博物館進行改擴建項目,以拉伸南北骨架,拓展空間功能,實施東西擴展,恢復歷史格局為基準,在北區新建場館一座;在原咸寧縣學、西安府學舊址上擴建東西兩區。

改擴建後的新場館將做為主體展覽區、文物藏品庫區、文物保護技術用房、文創開發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技術業務用房及碑林書院等。

新場館落成後,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總建築面積可增加75,640平方公尺,展陳面積增加15,000平方公尺,擬展出文物約1,400餘件(組),透過進一步提升文物展藏質量,西安碑林博物館將達到大陸一流博物館的水準。

單元主展品

書法盛世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帝王禮遇學士、重視藝文,社會風氣煥然一新。書學列入「六學」、納入科舉,成為朝廷取士、官員銓選的門徑;以「工書」而居要津者不乏其人,臨書習字,風氣日熾,書法藝術長足進步,遠承魏晉,後啟宋元明清,名家輩出,盛極一時。

千鈞飛動

迎賓首碑

初唐楷模

歐風新展

魯公初韻

顏書老成

顯柳鋒芒

少師經典

玄秘塔碑

刻製時代: 會昌元年(841) 撰書刻者: 裴休撰文,柳公權書,邵建和、邵建初刻 規格: 高445公分,寬132公分 簡

碑文詳細介紹...

傳世顏稿

初唐巨匠

長史草絕

千字文

刻製時代: 明刻 撰書刻者: 張旭書(無落款) 規格: 共有六殘石,分別為長81公分、寬23.5公分;長34.5公分、寬

碑文詳細介紹...

藏真天成

原碑拓本

孔子廟堂碑

刻製時代: 貞觀四年(764)初刻,北宋重刻。 撰書刻者: 虞世南撰並書。 碑石規格: 高342公分,寬110公分 簡 介: 此碑石

碑文詳細介紹...

興福寺殘碑

刻製時代: 開元九年(721)。 撰書刻者: 僧大雅集王羲之書;徐思忠刻。 碑石規格: 高80公分,寬103公分。 簡 介: 此碑是

碑文詳細介紹...

顏勤禮碑

刻製時代: 大曆十四年(779)。 撰書刻者: 顏真卿撰並書。 碑石規格: 高318公分,寬92公分。 簡 介: 此碑由唐代書法家顏

碑文詳細介紹...

張旭肚痛帖

年 代: 北宋嘉佑三年(1058)刻 撰書者: 張旭書。 碑石規格: 高34公分,寬56公分。 簡 介: 《肚痛帖》是張旭肚痛時自診

碑文詳細介紹...

結語

西安碑林肇始於保存唐代《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等傳統經典,歷經千年,逐漸形成一部完備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

從實用到審美,從達意到傳情,從記錄資訊的文字書寫到哲學思想的凝練外化,西安碑林珍藏的書法名碑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審美特質和價值取向,更是共通的藝術語言。

歡迎到西安碑林,親睹歷代名碑,領略千年文化。